陈金泉中国绿色时报6月26日报道就改革题材作品而言,电影剧本《踏界》远谈不上嚆矢之作,但却另辟蹊径,以一种特异的审美视角和审美品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踏界》最重要也最难能可贵的艺术品质是无情的坦率,作品在表现改革的生活画图中把生活中可怕的丑和庄严的美都赤裸裸呈现出来,在痛苦的哀号和热烈的礼赞中和盘托出作者一颗滚烫的、燃烧生命的心。《踏》所表现的绿色革命,其实就是一场产权革命。产权是民权的灵魂。
有了它,老百姓的生活就有了保障,日子就好过;相反,老百姓的日子就贫困,甚至过不下去。毫无疑义,这种性质的冲突及其所产生的风波,爆发力是惊人的。
要表现它需要巨大的艺术勇气和无情的坦率。《踏界》一点也不回避产权不清和产权被剥夺下的林农的贫困、无奈和痛苦。林农生产的竹木,经过村、乡、县三层明扣,林农只能挣到一双筷子钱。
这种荒谬的倒置现象令人寒心,《踏界》不写到这一步,产权改革就失去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踏界》正是在这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艺术勇气和艺术热诚,从而使作品产生巨大的艺术冲击力。《踏界》也不回避既得利益者在产权改革中所表现出来的横蛮与胡闹。几十年来,国营林业公司的职工因为有国家编制,可以享有抽象的“国家”产权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特权。
现在,特权被取消了,这些人能不愤怒和冲动吗?《踏界》无比真实地展示了这些人过激、盲目的行动。《踏界》正是以这种无情的真实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产权改革的活生生的画图,从而得到审美主体的审美认同,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林业产权改革,最大受益者是林农,但产权细化时,各种矛盾也出来了。
人与人、村与村,错综复杂。但正视现实的丑陋无损林农的形象,也无损于作品的艺术价值。惟有如此,《踏界》才能在审美接受中得到人们的喝彩,才使作品的艺术表现产生真实而又感人的艺术力量。《踏界》剧的庄严美主要是通过天大林这个人物来表现的,然而最难表现的其实也是这个人物。
高了不行,会葬送这个人物的生命力,低了也不行,无法承载产权改革这样重大的社会命题。天大林显然是个做事有原则的人。这个原则是:林农的产权高于一切,绿色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这里,《踏界》的艺术风险也随之而生:天大林很容易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
《踏界》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艺术表现上的陷阱。因此,总是十分小心周到地不用仰视镜头对着天大林。
相反,倒常有些镜头俯视天大林——这个为林业产权改革而冲劲十足的县林业局长时常陷入四面楚歌的尴尬困境之中。许多时候,面对困境,他很有点无能为力。无能为力,还要尽力,这就是天大林的为人。
《踏界》有许多感人的镜头。其中一个是为了解决衡水村与五峰村历史遗留而造成的产权纠纷,天大林背着惟一的历史见证人、九十岁的老人爬上山去找界树,膝盖磨破鲜血直流;有了身孕的妻子为了支持天大林的产权改革,从林业公司下岗当踏界员,结果从山上滚下来,流产住院。天大林此时也伤心透了,妻子住院,小孩胎死腹中,林改工作饱受压力。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此时的男儿天大林却不得不掉下伤心泪。《踏界》正是这样低调地完成天大林这个人物的基本造型,使得这个人物显得有血肉,有灵魂,有精神,有热情洋溢着的工作劲头,也有常人的痛苦和哀号,从而使得这个人物的庄严美真实可信。天大林的庄严美也是在与地方基层官员的形象反差中显现出来的。一方面,是天大林为林农的利益奔波操劳,不怕丢了乌纱帽;一方面,是地方基层官员享乐安逸,贪财保官。
天大林在地方基层官员那里得不到支持,在林农那里却得到了温暖。《踏界》有一处情节很耐人寻味:在林改紧要关头,十分疲惫的天大林和县委升书记在林农时秋男家商量工作,时秋男妻子给升书记多煮了一个蛋。理由既简单又质朴;升书记官大。而时秋男却让给天大林多煮一个蛋,理由同样简单质朴:天大林更累。
前者是几千年封建“官念”积淀在天下子民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反映,而后者则是出于对辛苦操劳的人民公仆的感激。一个鸡蛋值不了几个钱,但其中所孕含的社会容量和情感容量却不轻。正是《踏界》在艺术表现上这样无条件的真实,才使得天大林的形象如此深深地根植于现实土壤之中,让人感到可敬、可亲和可信,这也正是《踏界》在艺术表现上的成功之所在。
无论是审美题旨,还是艺术表现,《踏界》对改革题材的艺术作品都是一次成功的超越,相信影片公映后,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审美效应。这既是作者的艺术追求,更是整个《踏界》剧组全体工作人员一定会付诸实现的愿望。
本文关键词:南宫28ng娱乐官网
本文来源:南宫28ng娱乐官网-www.algx-al.com